假设这样一个场景:
你催孩子快点去写作业,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跟你说:
“我为什么要听你的?”
你会是什么反应?
是发火:“你这是什么态度?”
是委屈:“我是你妈,我还不能管你了?”
还是困惑:“他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?”
当孩子跟我们说“我为什么要听你的”时,我相信,大部分妈妈,都会很失落。
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娃,突然间,不再是那个乖宝宝了,是个会扎心、会气人的大孩子了。
一:孩子为什么“突然不听话”了?
当孩子试探性地跟你说“我为什么要听你的”时,你先别急着上火、生气。
他倒不是故意要和你对着干,而是正经历成长中很正常的一个阶段——开始有自己的想法,想争取自己的话语权。
在孩子小的时候,他大多数事情,都是大人说了算。
必须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这些事,全被大人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孩子还小时,他没那个力量去抗争,多数时候,是乖乖听话。
但到了7-8岁,他的逻辑开始发展出来,他有了自己的主见,也有了自己的思考。
他开始想:“我明明想这样做啊,为什么非要我那样做呢?”
他想为自己争取一定的“选择权”、“话语权”。于是,就有了这样的话语:“我为什么要听你的?”
他这句话的背后,不是说“你不配指挥我”,也不是“你不能命令我”,而是:
“妈妈,我能自己做主吗?”
但他可能,没那么高的说话艺术,所以说出来的话,就简单粗暴了点。
如果我们只顾着生气,觉得孩子长大了,要跟我们对着干了,那我们可能就会用权威压制。
孩子也许表面听话了,但内心会觉得:“我说了你也不听。”
久而久之,他就不愿跟你沟通了。或者,他的叛逆心,会一点点累积,等到青春期,一次性爆发。
二:高情商妈妈怎么回应?
一位宝妈跟我说,她正好经历了儿子这样的阶段。
当儿子朝她不耐烦地说“我为什么要听你的”时,她真的是很受伤的。
只是,她很快让自己冷静了下来,没被情绪牵着鼻子走。
后来她的回应,堪称高情商,我们或许可以学习。
①接住情绪,先不回怼
妈妈知道,当大家都在气头上时,越沟通,效果只会越差。
于是,她让自己深呼吸3次,然后看到孩子的情绪:
“你说这句话的意思,是不希望我安排你,你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?”
儿子一听这话,语气也软了下来:
“是啊,从我回来开始,你就在说‘赶紧去洗手’、‘别把垃圾扔那个桶’、‘别坐那’、‘没看见我正忙,去帮忙盛饭啊’。
其实很多事情,你不说我也会做啊。
只是你一直让我做这、做那,别做这、别做那,我就真的很烦。我又不是提线木偶,你指哪我往哪。”
儿子一口气说了很多,妈妈这才意识到,自己平时对孩子的“命令”和“禁令”比较多。
意识到这一点,她便也没那么生气了。
②设定规则,让孩子参与决策
听完儿子发的牢骚,妈妈想了想,说:
“看来,你有很多自己的主意。那这样,我们一起商量看,怎么做,能让我们好好说清楚一件事呢?
比如我想保持家里干净,我希望你把果皮垃圾扔专门的桶里,这样不会招惹蚊虫。
我希望平时做家务你能帮帮我,不然每次我都很累。”
妈妈给了儿子自主的权利,也愿意尊重他的想法,这时候,孩子就愿意跟她沟通,也愿意配合。
儿子告诉她:
“你别一上来就要求我该干嘛、不该干嘛。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想法啊,你说了后,我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。”
妈妈点点头,她接着问:
“那如果你做的事情,我不同意怎么办呢?”
儿子接着说:“那你至少也要听听我的想法。”
妈妈想了想,又和孩子商量:“要不这样,遇到有分歧的事,我们一起定个规则。大家一起遵守,这样就不需要一直说,你觉得呢?”
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,给孩子选择的权利,孩子感觉到了力量,他自然就认同了。
③引导责任,而不是强调服从
妈妈最后还对儿子说了一句:
“如果有些事我不认可,那我会告诉你后果,你自己要去承担,不能到时候又让我去善后。
比如如果你晚睡,早上起不来迟到,或者做作业不认真被老师罚。若老师找我,你得自己去接电话,我不会管。”
这是一种责任引导法,妈妈没有威胁孩子,而是告诉他:每一个选择都会有结果。
儿子听完后,点点头。
妈妈把这次孩子的“叛逆”事件,成功地转化为一次教育机会。
她也从“命令者”的角色,转为“倾听者”。孩子也能从这种改变中,慢慢学会独立思考,而不是被动听话。
长远来看,这样的教育方式,比一味地“压着听话”更有用。
因为孩子,不可能一辈子都听妈妈的,他终究要学会为自己做决定。
下一篇:没有了